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——济宁医学院职业卫生与环境医学实验室,创建于1995年。1996年12月,该实验室经山东省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,批准为山东省高校“九五”重点重点建设实验室,“十五”末即2000年,山东省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该实验室建设进行验收,认定为“优秀”等级。经过20多年的建设,该实验室已成为公共卫生学院科研、教学、社会服务、硕士生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平台。
实验室建设之初,成员主要由预防医学系的职业卫生、环境卫生及相关学科的20余名学科带头人组成,主任为王林。实验室现有成员30余名,博士学位者20余名,硕士生导师12名,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、山东省教学名师1名,高层次科研领军人才2名。现实验室负责人为林立、张春芝。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、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、食品卫生与食品毒理学。2004年起,实验室成员与山东大学、潍坊医学院、滨州医学院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,目前在读研究生30余名。
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实验室的主导研究方向。其中有关职业性手传振动危害的防治研究是传统的科研优势,也是该实验室的主要科研成果体现。曾牵头制订国家标准《手臂振动病的诊断原则》1985年的第一版和2002年的修订版,并参与编著大型工具书《中华职业医学》(第一版、第二版)中有关振动病的章节,为我国手臂振动病的防治和相关知识普及,做出了切实贡献 。
近年来实验室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,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,50余篇被SCI收录。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4项,其它科研奖项20余项。
2000年以来,实验室的发展进入了高速期。通过人才引进,一批青年博士加入到实验室工作的行列中,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不断拓展;通过公共卫生科研平台建设,实验室购置了一批高精尖科研设备。矽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、肠道菌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、环境有机污染物致DNA损伤的机制、纳米石墨-适配体-脱氧核糖核酸酶荧光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等研究,均取得了一定成果,有的引起国内外同行的瞩目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在学院人才引进、科研平台建设、拓展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,将不断提升自身实力,力争在科研成果、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新的突破。